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640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79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P-SV转换波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它会严重影响转换波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前人对此研究了很多解决方法,但至今尚无公认的有效方法。对前人研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基于纵横波折射初至时差法、基于共接收点(CRP)转换反射横波法、基于面波反演横波速度法和基于微测井模型法四类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提出对多种单一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进行组合后分步消除静校正量的思路,这种思路能在转换波静校正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影响下的黄河POC输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黄河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进行连续采样观测并结合同期水文资料,研究了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影响下黄河颗粒有机碳(POC)的输送规律.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正常调度期间,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POC含量分别为0.37~0.65 mg·L-1和1.88~6.47 mg·L-1,小浪底站POC含量明显低于同期的花园口站.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的POC含量分别为0.43~693.75 mg·L-1和6.97~210.65 mg·L-1,在水库泄水阶段小浪底站POC含量明显低于花园口站,而在水库排沙阶段小浪底站POC含量又明显高于花园口站.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全年POC输送量分别为53.2万t和49.2万t,其中,7—8月POC输送量最多,小浪底站7—8月POC输送量占全年POC输送量的97.5%,花园口站7—8月POC输送量占全年POC输送量的78.2%.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对黄河POC输送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其他河流上的水库,它不仅拦蓄上游输送的POC,而在特定时间又将拦蓄水库中的POC大量排出水库.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涡流场形态下混凝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粒子成像速度场仪(PIV)对Taylor-Couette反应器中纯水力流场及添加不同混凝剂的混凝过程进行观测与研究,同时对比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三氯化铁(Fe Cl3)的混凝效能与化学条件、水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几种絮凝剂的速度场都较接近于纯水力条件下的速度场,且在波状涡流场中混凝效能最好;Fe Cl3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都能有较高的浊度去除率,而PFS在紊动强度稍大的流场中也能获得好的混凝效能.波状涡流场可为絮凝反应提供最佳的水力条件,而初期波状涡波较有利于产生大粒径絮体,可为后期絮凝反应提供更佳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994.
从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及其成效来看,现行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减排措施很难实现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本研究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当量(APeq)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行业技术减排措施和结构减排措施进行成本-效果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末端治理措施在削减某一特定污染物的同时,由于耗能增加可导致其它污染物的排放上升;以节能为主的技术减排措施、前端和生产过程控制措施,以及以新发电技术替代为主的结构减排措施可以实现SO2、NOx和CO2的协同减排,且减排潜力较大.此外,本文还在单位(边际)污染减排成本核算与污染减排潜力估算的基础上,绘制出适合中国电力行业的SO2、NOx、CO2和APeq减排路径图,以协助决策者制定适宜的减排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首先给出了协同控制的定义,认为协同控制就是具有物质的协同效果的控制措施。其次,回顾了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的三个研究阶段,即,次生效益/伴生效益阶段;协同效益阶段;协同控制阶段。最后,展望了未来协同控制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协同控制的导则、综合试点及政策手段等。  相似文献   
996.
李玉霖  毛伟  赵学勇  张铜会 《环境科学》2010,31(8):1716-1725
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和P含量,但是叶片N/P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含量N/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和N/P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含量以及N/P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渗漏流失是旱地农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引起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上海市郊大面积旱地农田,雨季渗漏流失较为严重。基于氮素渗漏基本理论和当地农田管理习惯方式,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氮素流失规律,对实验地进行3种不同方式处理:常规施肥、减量15%施肥、不施肥。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不同形态氮浓度随施肥时间递减,并且其递减幅度有所差异,递减幅度大致为30>50>70>120 cm。在垂直方向上,氮素在50 cm处有富集的趋势。硝态氮占总氮流失比例较大,各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其所占比例均超过70%,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值很低,铵态氮主要分布在表层,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大。减量施肥能够减小土壤渗漏水氮素的浓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8.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灾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和态势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系统。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映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变化之间的相依关系。这种似“N型”而非“倒U型”的演化特征。意昧着我国在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上仍处于过渡期,尚无法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对我国耒案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CO2减排提出了系列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9.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状况是开展我国典型砂质和淤泥型海滩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生滨海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碳含量差异性不大,而植物碳密度变化幅度较大,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与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M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0.75~8.35 g·kg-1之间,明显低于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负相关,土壤TN、C/N、含盐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线性正相关性,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TN、C/N、pH值、含盐量与植物碳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宋敏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环境科学》2015,36(3):989-994
以微胶囊技术为负载手段,将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氧化活性的双核锰配合物Mn L负载到了乙基纤维素微球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紫外可见(UV-VIS)光谱扫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测试手段对该微球负载催化剂进行了相关的形态结构表征,发现催化剂Mn L在乙基纤维素微球基质内分散良好,并保持了其原结构的完整性.将制备的该Mn L负载微球用于催化活性蓝P-3R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的氧化脱色反应,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催化氧化脱色实验发现,其不仅可以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至完全氧化脱色,并具备一定的可循环利用性,在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仍可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达到70%以上的氧化脱色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均相CWPO催化剂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